AI芯片彎道超車大有機會?騰盛堅持技術創新助力AI芯片全面發展
發布時間:2022-10-25 09:11:55 瀏覽:27次 責任編輯:騰盛精密
AI芯片是專門用于處理人工智能應用中的大量計算任務的模塊,目前AI芯片主要分為GPU、FPGA、ASIC。隨著人工智能及芯片技術的不斷成熟,云計算、消費電子、無人駕駛、智能手機等下游產業的產業升級速度不斷加快,中國AI芯片產業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
AI芯片的四大流派
李世石的大腦就是我們普通人類的大腦,如果說人腦耗能是20瓦的話,Alpha GO所用的計算機耗能2000千瓦。也就是說,人工智能機器人用十萬倍的功耗才把李世石打敗。
▲圖源:Canva可畫
從人工智能的風開始吹,人工智能芯片的創業意識就開始覺醒了,在經歷2016年到2018年的潛伏與發展,迅速進入成長期,傳統通用芯片無法滿足新的計算需求。隨著AI產業的發展,業界出現了四大AI芯片架構流派:
1、GPU流派:目前市場上基本是英偉達一家獨大。GPU做加速主要的問題就是功耗比較高。
2、FPGA流派:FPGA,指的是“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其基本原理是在 FPGA 芯片內集成大量的數字電路基本門電路以及存儲器,而用戶可以通過更新FPGA 配置文件,來定義這些門電路以及存儲器之間的連線。FPGA優點是相對GPU功耗低。目前國內的AI芯片公司如深鑒科技就是基于FPGA的解決方案。
3、ASIC流派:ASIC的全稱是專用集成電路,功耗更低,缺點是電路設計需要定制,相對開發周期長。目前國內的AI芯片公司寒武紀采用了這種架構。
4、類腦流派:目前IBM的True North基于這種結構,模擬人腦神經的計算機制,國內對應的公司是西井科技。
▲圖源:知乎ZOMI醬
GPU、FPGA、ASIC是以馮·諾依曼傳統計算架構為基礎,用于加速硬件計算能力為主,而類腦芯片顛覆了馮·諾依曼架構,采用類腦神經結構獨立設計來提升計算能力。其中FPGA和ASIC芯片不管是研發還是應用,都已經形成一定規模;而類腦芯片雖然還處于研發初期,但具備很大潛力。
AI芯片發展方向:場景、技術雙驅動
傳統的芯片已經不能滿足人工智能產業對芯片性能及算力等方面的要求。未來十年的技術驅動力是人工智能。因此,如何構建出高效的AI芯片,將芯片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有效地結合起來是未來發展方向。在此背景下,AI芯片逐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從整體來看, AI芯片產業鏈上游為半導體材料及半導體設備;中游為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下游廣泛應用于云計算、消費電子、智能穿戴、智能手機、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等領域。
▲圖源:中國情報網
近幾年,AI技術的應用場景開始向移動設備轉移,比如汽車上的自動駕駛、手機上的人臉識別等。產業的需求促成了技術的進步,而AI芯片作為產業的根基,必須達到更強的性能、更高的效率、更小的體積,才能完成AI技術從云端到終端的轉移。
▲圖源:知乎ZOMI醬
▲圖源:Internet of Business
AI芯片能否彎道超車?
中國AI芯片方面,以海思半導體、紫光展銳、匯頂科技等為代表的中國芯片企業,在其細分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如果想在AI芯片領域趕超國際對手,必須在一個垂直領域做得非常深,而且要真正做到全棧的東西給到用戶,能讓它真正應用。
我國在偏向于設備端的AI 芯片開發領域,以及類腦芯片領域都有所建樹,但在FPGA、GPU領域依然缺乏有競爭力的原創產品,大多數只是基于FPGA/GPU做二次開發。這主要與我國在芯片領域一直缺乏關鍵核心自主技術有關。
長期以來,由于基礎理論、設計軟件、先進制程及關鍵設備等仍落后與國際一流水平,在芯片設計、生產、封裝和測試等全產業鏈路當中,國外芯片設計制造企業遙遙領先。而人工智能興起后,大模型已是當下AI的趨勢,百度文心、華為昇騰AI等紛紛推進大模型,AI模型研發從手工作坊走向工業化。國產處理器廠商和國外競爭對手,在這一全新賽道上,處于同一起跑位置,彎道超車,成為可能。
在AI芯片產業鏈的每一環都有國內企業在尋求發展之路,他們都努力形成領先的自研技術、產品和生態。自2006年成立以來,Tensun騰盛始終專注于精密點膠與精密切割(劃片)兩大產品線,深耕于3C手機產業鏈、新型顯示及半導體封測三大行業,在3C手機產業鏈、TWS耳機、OLED、Mini-LED、MEMS、SIP系統級封裝和半導體晶圓級封裝等領域,Tensun騰盛精密的點膠與切割(劃片)已經成為該領域的首選品牌,或者正在成為該領域進口設備替代的首選品牌。
————
聲明:本文部分內容參考出處有:
1.「2022年中國AI芯片行業產業鏈上中下游市場分析」,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2.「淺談AI芯片的簡要發展歷史」,來源:中國安防行業網
3.「AI芯片的一些科普」,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作者:Sophie
如有侵權等行為,可聯系我方刪除。